紫色CSPO之找到那個1,然後加上很多0

CSM的課後心得挺多,但是CSPO的課後心得不多。秉持著推完別人坑,自己會舒服一點的心態,我要來寫紫色CSPO課後(6個月)的心得。
Discovery and Delivery

WHY CSPO?

大概是在CSM的課後4個月,我察覺到我並不是那麼enjoy Scrum master這個角色;我的成就感來自何處?成交的客戶數?產品的交付速度?Self-organized的團隊?團隊即使沒有我,也能夠運行自如?如果我什麼都沒做,會不會也是現在這樣“壞人還是壞人,好人還是好人”,那我究竟是在瞎忙些什麼?
Fine,那或許我應該換個看起來比較有趣的角色來試試,除了要在CSPO學到幫助我們PO的技能,也同時檢視自己要成為Product owner之前,還有多少距離。

簡單說,CSPO學的是“做產品的兩件事”:
1.做啥(Discovery)

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,找到一個1,成為產品的idea;然後在1的後面加上0,成為10,100, 1000, 10000, 100000, 1000000,也就是Spread Marketing。
沒有1,再多的0也是0;沒有0,再多的1還是1。

2.做出來(Delivery)

就是PO跟團隊協作交付的過程,跟部分CSM的內容是一樣的。

紫色CSPO跟其他CSPO不一樣的地方:講比較多1跟0的過程。

Discovery-找到那個1

轉移的safety zone

轉移的Safety Zone

過去一個產品的誕生,是從idea發想開始,然後進到實驗室產出雛型,最後在標準化下量產,送到通路銷售給TA賺到錢,然後再把錢拿來做下一個產品;因為這個循環很耗時,門檻很高,所以最後勝出的就是幾家大公司,也讓這些大公司的comfort zone在safety zone的中間。
但現在的safety zone已經偏移了,有了網路,銷售的渠道多元化,idea可以在雛型階段,就透過網路接觸到Target Audience(TA),找到這個idea的鐵桿TA,然後跟TA近身肉搏,迭代產出越來越好的產品,不僅產品誕生的速度加快,市場也不會侷限在舊有的通路下。
所以,有越來越多你從前沒有聽過的小公司,一夕之間變成獨角獸,市值超過原本的老大哥們,而很多老大哥們也因為後起之輩帶來的破壞式創新,快速凋零。原本的comfort zone妥當的被safety zone包圍,但隨著轉移的safety zone,如果繼續待在comfort zone,就有很高的機率變成結構性失業的那群人
越來越多小的公司打敗大的公司、速度快的公司打敗速度慢的公司、願意在產品上為使用者個別化的公司打敗標準化產品的公司;然而,在connected的時代,也是一個“贏者通吃”的時代,所以,要能夠生存下來,PO就必須找到那些小眾的niche market,例如:做一個最懂保時捷的CRM供應商,或是鋼鐵買賣界的京東。

HOW to DISCOVERY “1”

DISCOVERY "1"

以下是我們這組的練習:
  1. 做一個夢:私募基金線上交易平台
  2. 找到業務目標:賺取平台交易佣金
  3. 業務目標LES:賺取大戶的平台交易佣金
  4. 找到這個夢會成功的主要影響者:大戶
  5. 找到這個夢的問題:大戶真的想要這樣的平台嗎?
  6. 找到這個夢的假設:大戶想要一個私募基金的投資平台
  7. 針對假設實驗,看看能不能推翻:透過email發送私募基金投資平台Landing page給大戶,看看有沒有人點、舉辦VIP之夜,說明私募基金投資平台,看看有沒有大戶有興趣、詢問營業員手邊的大戶可能會用私募基金投資平台嗎?
  8. 無法推翻假設,就證明這個假設是存在的,然後就可以利用Design Studio做後續平台的設計發想

WHAT is BUSINESS GOAL?


OUTPUT v.s. OUTCOME

一個好的BUSINESS GOAL,應該關注更多在OUTCOME or IMPACT上。隨著時間的推進,產品會先有功能的發佈,這是產出=OUTPUT,然後隨著客戶買單給予回饋或是利潤,這是結果=OUTCOME,最後產品大賣奠定公司的領先地位,這是影響=IMPACT。關注在OUTCOME或是IMPACT,目的都是增加產品的ROI,所以好的BUSINESS GOAL in my opinion都是跟錢有關係的。

成為BUSINESS GOAL的條件:LES(LEARN, EARN, SAVE/STOP)。
LEARN:找到整個流程中,風險最高的部分優先研究,不然先做的那些task因為未知的風險到後來卡住,就白做了。EARN:專注在為自己帶來高利潤的客戶上(或是有趣的客戶=SERENDIPITY)。SAVE/STOP:要可以中止。

好的PO一次一個“主要”的業務目標,讓團隊可以清楚知道自己怎麼做才能達到目標。
盡可能將目標切割成小的、一個月內可以完成、驗證的,不要用%,而是用數量去檢視。
  1. 對“業務目標”排優先級(GOAL)
  2. 再對“人”排重要性(USER)
  3. 最後排“BACKLOG”(STORY)
打通1~3,上線之後,可能IMPACT MAP就變了,所以真的不需要太長的BACKLOG,一個月後那些耗時討論的user story可能就是垃圾了。 
"DATA BEATS OPINION"
"BAD DATA BETTER THEN NO DATA"
快速上線得到DATA比較實際😎
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