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段被推坑的敏捷學習歷程

我在2015年10月之前從未接受過任何形式的專案管理訓練課程,除了參加2014年由Judy Murphy跟Patrica C. Dykes聯合主講的「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Project Management for Informatics Nurses」一日工作坊。
當時的心得是:專案管理就像護理流程一樣,所以當資訊護理師需要接觸專案管理時,就像是呼吸一般自然,只不過對象從「病人」變成了「專案」。

初遇敏捷

2015年10月,我第四度跨界,從醫療IT業進入電信產業,正當組織開始導入敏捷概念,所以有機會上了許秀影博士三天的「敏捷專案管理創新實務課程」,獲得一些敏捷的基本知識。當時跟Terry的團隊是甲乙方的關係,每天不管颳風下雨大太陽,都要走一個block的距離去參加Daily Scrum,因為有Terry hold住,所以基本上我就像是隱形人,偶而幫忙轉達PO與團隊間的問題。我們表面上一團和氣,但每次會議時其實都暗潮洶湧,後來也就跟Hiiir團隊分手了。事後回想,甲乙方的目標基本上不可能一致,彼此很難做到真正互相信任,就違背了Transparency的原則,如果有人問我甲乙方的關係是否適合導入Scrum,不是不行,但我真心不建議。

Kanban你好

我們花了半年以上的時間建立新的團隊,在這期間,我們時不時就會反省:我們目前的情況真的適合run scrum嗎?正好看到Terry推薦了David在資策會辦的Kanban課程,我就抱著找尋答案的情況去上,正好當時團隊的情況非常適合用Kanban去解決一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問題,所以就Scrum+Kanban混搭了一陣子。這個階段雖然團隊的效率超好(以一個70%都是新人,互相沒有co-work過的情況而言),可是我超累,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,等於用人工的方式同時維護實體白板與redmine。

原來還有引導

過了一陣子團隊穩定下來了,但面對的問題又不一樣了,PO再次覺得我們run的方式不夠敏捷,再度拋出一樣的問題:我們目前的情況真的適合run scrum嗎?這個時候我又正好去參加了David辦的「當敏捷遇上引導」,聽到別人也有很多問題,然後我就放心了決心要再多學學一些可以幫助團隊變好的方式,首先,要營造團隊間願意溝通表達的氣氛,而不是都是manager在說,再來就是讓自己變強,有能力引導團隊發揮潛力。

這個階段我爬了很多David與Yves的文,特別是看到「沈默與發言都是參與」的概念,讓我不再擔心少數不說話的人,開始運用各式各樣我可以理解的retropective方式,讓團隊開始願意放心表達,不再是少數人在說。有互動的溝通總是好的開始。在這個時候,我的新團隊都還沒受過完整的Scrum training。

SERENDIPITY

終於,不知道是看到David or Terry or Yves的貼文,我報名了Daniel的CSM課程,還因緣際會跑到上海Odd-e基地去上課,若這不是SERENDIPITY,那什麼才算是?若不是因為去上海,過了幾天沒有Line跟FB的生活,或許我的領悟又會更少一些。

其實我這篇原本是想寫許秀影博士跟Daniel教的內容差別是什麼...(下集待續)
然後我發現Terry一直推坑給我跳


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