似懂非懂的摸索期,Scrum到底是阻力還是助力?

接下來要說的是我們2016年9~12月的故事。
對於一個傳統產業來說,自己養RD並不是一個會讓老闆買單的事情,我們在2015年底時就定義了Server是我們的核心功能,把Server控制好,就掌握了整個產品,人力上的安排以Server優先,client端的分別以專案外包、駐點人力的方式運作。
某一次回顧的小把戲

重新定義核心範圍

當2016年8月底我們終於把Server換掉之後,所有舊資料成功、無感的轉移,還新增了原本辦不到的功能,但是真正跟使用者最直接相關的,是他們手機上的App、電腦上的PC client,使用者感受不到改變,還覺得越改越差,此時我們才領悟client端也應該屬於核心功能,於是重新檢討人力配置,鞭策老闆找人、加人。

似懂非懂的摸索期

PO按兵不動了幾個月(等我們換Server)之後,終於可以開始開發新需求了,於是要求團隊要寫user story、估點數、拆task等scrum要素,而我當時也只是上過兩天某顧問的敏捷專案管理課程,處於一種大概知道要做什麼,但是沒辦法把別人教會的情況。
面臨的問題:
  1. 寫user story變成我(client PM)跟server PM最痛苦的事,當時的product backlog超級長(現在還是很長)而且跟sprint backlog混在一起
  2. 現在回想我們其實花了好多時間在寫一些做不到、沒人要、不重要的user story
  3. Release plannig點數的估算抓不到要領,每一條user story大家都要想很久,好像是為了估算而估算,不知為何而估
  4. Bug太多,很多時候都是插件解bug
  5. 站立會議可以開到一個多小時,然後大家還是各做各的
  6. Retrospective很乾,沒人要說話,或是都是一兩個人在說
  7. 團隊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,變成PM需要assign task
  8. Sprint review時最煩惱的是我,因為大家都只顧自己做的一小部分,build不出來最後一天才知道
  9. Kanban/Redmine/Backlog(放在google drive)維護起來好累,不知道要看哪一份
  10. PO:已經花很多錢請顧問教run Scrum了,所以我們要繼續run下去...
  11. (回憶起來好痛苦)

開始移除障礙-沈默的retrospective


我最先開始處理的問題是retrospective,因為一個不說話的團隊很恐怖,不知道大家在想啥,不知道有哪些問題,自然也不知道怎麼去改善問題。我先google到的是如何讓retrospective變得更有趣,然後就一樣畫葫蘆,像Sailboat就被我們改編成海賊王,Team Journey變成愛馬仕小火車,Speed Car是我的最愛。慢慢地願意說話的人多了,也比較能夠知道團隊在意的問題是什麼,然後對症下藥。
我們也有歪樓板的海賊王

站到天荒地老的Stand up meeting

第二個處理的問題是站立會議太久。一開始是Server+App+QA+PM一起開,然後單位的老闆只要沒有會議就會來參加,最多可以到14人左右,有人一時興起多講幾句就會超過半個小時,我自己也覺得站得很累。第一次改變是把Server跟App分開,然後Server team就一直維持每天早上9:30-9:45am直到現在。App team跟Server分開後變成9:45開,但回顧時還是有人覺得浪費時間、沒必要、沒有用,所以改成每天中午12點前在slack上的特定頻道update自己的status,隔了一陣子又有人覺得這樣不好,所以目前最新的狀態是每週1,3,5下午五點開。

Kanban退休

第三個處理的問題是Kanban,因為David說當電子看板跟實體看板並行時,他會犧牲manager的時間去維護實體看板,所以我就犧牲我的時間去做這件事,但是實在是太花時間了,加上大家也逐漸習慣到redmine記錄跟bug有關的內容,到Backlog記錄新功能有關的內容,不需再要透過Kanban進行任務指派跟管理,所以自然就不需要用Kanban了。

下一篇就要寫上完Daniel的CSM之後,我都做了啥^_^*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